【影评】《追随》


□文/鹤立群


1

“我独自生活了好一阵子,感到日益孤单、无聊,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于是,我开始尾随。

“尾随?

“尾随,就是跟踪。我开始跟踪别人。

“跟踪谁?

“起初是随便挑的。跟踪就是得找路人,任意一个人,完全陌生。

“然后呢?

“然后什么都不做。

“什么都不做?

“什么都不做。就是看看他们去了哪,干了什么。然后回家。

“为什么这么做?”

“看看他们去了哪,无论是谁。怎么说呢?你有没有去过体育场看球,却不看比赛,只是漫无目的的扫视观众,然后某个人就会吸引你的注意。突然间,这个人就不再属于人群了,而成了独特的个人,就是那一瞬间。这种感觉让我无法抗拒。 

十一月的某一天,我决定重新给自己的生活列计划,以避免浑浑噩噩过日子。为了不致使自己出现不适应及抵触情绪,我将每天下班以后至上床睡觉以前的这段时间只计划用来看一部电影,最好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这样,我就不用焦虑自己的失眠症了。

第一晚,我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二晚,我看了《电锯惊魂1》。但第二晚在看完《电锯惊魂1》时时间尚早,还未到十一点,所以,我又打开了一部电影,名叫《追随》。由于《电锯惊魂1》让人难以平静,所以我希望《追随》能使我不知不觉入睡。——但我失望了。《追随》太优秀了,令我十分清醒。

从影片第一句话开始,就吸引住了我,黑白画面,冷调的对话,诡异的嗜好,这一切都让人觉得新奇,觉得与众不同,并充满极强的悬念。一分钟一分钟的流逝,让我欲罢不能。但为了第二天不致于再次迟到,我决定将这部电影留到第三天的计划里。关了电脑后,我迫不及待的搜索《追随》的导演。心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天才,才会拍出如此优秀和异类的作品。

关于《追随》的资料很多。在求知欲与自我约束两种矛盾的心理作用下,我只允许自己看了少量的信息,并坚决跳过那些含有剧透的文字。就这样,我知道《追随》的导演叫克里斯托夫诺兰,以及这是他的处女作。此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部影片成本仅仅6000美元。(来自一个网友的评论,不知道真假)

当我第二天上午坐在办公室闲下来时,想到了《追随》,并想到了诺兰。我想:坚决不去看影评,但或许可以查一点有关诺兰的资料。这一查,令我惊讶地情不自禁的干笑了起来,诺兰的作品还包括:《记忆碎片》、《盗梦空间》、《致命魔术》——各个都是我评价非常高的影片。原来自己早就与诺兰有过接触,只是一直不知道躲在背后的人是他而已。

原本计划将《追随》未看完的部分留到列计划的第三天晚上看,但中午时,我没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提前将它看完了。不得不承认,天才的导演在他的处女作便可见一斑,诺兰就是这类天才。《追随》,你如果事先没有看影评没有看剧透,那么,一般情况下你不太能看懂。影片采用倒叙、顺叙、插叙等手法,并将整个故事安插在主人公在警察局自首交待事情经过这个框架中。故事总体架构清晰明朗,情节也并不复杂,又绝无恢弘的场面和摄人心魄的情节,那么,是什么使得这部电影如此出类拔萃呢——是它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讲述的如此成功。如果我再告诉你一点有关《追随》背后的事情后,你一定会认同我关于诺兰是个“天才导演”的看法——这部影片的导演(Directed)、制片(Produced)、编剧(Written)、摄像(Shot)、剪辑(Edited)均由克里斯托夫诺兰一人完成。

2

后来查实,《追随》的确只花了6000美元的成本,堪称“零成本”。影片摄于1996年,以每周只拍出约15分钟胶片长度的速度,历经一年拍摄完成,于1998年上映,是诺兰拍摄的首部长影片,也是处女作。诺兰小时候就喜欢摆弄家里的玩具,用来作为自己拍摄的道具,在《追随》之前,他一直拍摄短片。自己的首部长影片也只有不到七十分钟的长度,但在这部“较短的电影”里,诺兰给了世人一个惊奇。他在自己的处女作中,充分的展示出自己高超的叙事技巧及本领,而紧随其后的《记忆碎片》则将“诺兰叙事风格”推向了极致,他也凭此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正由于诺兰高超的叙事本领,以致于许多谈论到《追随》的影评往往都将重点放在了讨论这部影片中的叙事技巧上,而对于这部影片的故事主题则一笔带过。

《追随》讲述了一个二十多岁孤独无聊,没有职业,整天幻想自己是一位作家的年轻人比尔,为了打发时光,或者说,为了给自己的写作找寻素材,整天在大街上随机的“追随”一个人,说白了,就是跟踪。直到有一天他跟踪了影片中另一位男主人公柯布。柯布发现了他,并让比尔意外的是,他竟主动过来跟他交谈。可比尔不知道的是,这位男主人公并不是什么正派人士,虽然看上去打着领带、西装笔挺,但干的却是“鸡鸣狗盗之事”,但紧接着,比尔便开始与柯布一起行窃。柯布行窃倒不是为了偷钱,而仅仅只是为了“闯入他人的生活,让他们重新看待事物”,以此获取一种心理快感。从比尔和柯布进门至被主人发现后离开,影片花费整整四分钟来叙述比尔和柯布第一次入室行窃。这短短四分钟的叙述十分重要,为后面主要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并定下了“柯布式行窃”的特征,这一点十分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才会使得最后柯布的阴谋得逞,导致比尔成为替罪羊。同时,诺兰也在这短短四分钟里通过柯布之口阐释了自己的许多观点。那短短四分钟,让人觉得仿佛一个心理医生在对人做心理分析,说的头头是道,揭开隐私,将你的内心摆上桌面。整部影片的情节内容并不复杂,无非是讲述了一个关于阴谋的故事,但诺兰通过自己独到的叙事手法,将故事说的令人津津有味,充满悬念,令人忍不住再看第二遍。

《追随》影片没有投资商,资金全来自诺兰以及他的朋友集资。当时他们都有自己的全职工作,每周六他们才能聚在一起,每次只能拍约15分钟长度的胶卷。这样整整一年的时间,他们完成了《追随》的所有拍摄工作。1998年,他们带着《追随》去参加旧金山影展,结果Zeitgeist Films买下了此片的发行权。诺兰承认,这对他之后能够成功拍摄《记忆碎片》起到了很大帮助,因为“第一次有人付钱请我当导演,我有数百万的钱去购买工具,还有许多观众等等”。

《追随》由于没有人投资,因此,诺兰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节省成本。影片中比尔在警局自首面对的那个警察,是诺兰的叔叔;女主角的住处其实是诺兰父母的家;片中作家的住处也是演这角色的演员真正居住的地方;片尾还有一个负责布景的也姓诺兰,说不定又是诺兰的亲戚等等。这部独立电影所有演员都是业余演员,两名男主角只在大学里曾有过戏剧表演的经验,而女主角则是初次“触电”,但他们在诺兰的调教下都十分出色的完成了各自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多少说明了诺兰的指导能力。而面对采访,诺兰说:“我一直都很喜欢摄影,但我从未就读过任何摄影学校。我在学校主修英国文学,在争取拿到学位证的过程中,我与朋友一起拍了一些电影,并且努力拍到更多。”而《追随》正是在此期间拍摄的。据说,诺兰的家中曾经被盗,由此引发他的联想,他想象窃贼进入一个陌生人家中实施盗窃时的心理感受,本片因此而诞生。有人评价这部电影时,惊讶于到最后发现这部电影居然不是讲述双重人格的,惊呼道“太脱俗了”(来自豆瓣某网友评论),我也有相同感受。诺兰高超的非线性叙事技巧,使得这部影片看上去似乎是探索一个拥有多重人格的人的心理电影,但它不是。影片到最后你才知道原来是个圈套,而影片的线索也峰回路转,与影片的开头完美的完成衔接。 

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英国伦敦,小时候经常在美国和英国两边跑,七岁时就用父亲的超8摄影机拍摄自己的玩具兵人,开始了最早的电影创作。毕业于黑利伯瑞学院,这是一所位于伦敦赫特福德郡的独立学院。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英国文学,在校期间,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16毫米社团,拍摄了大量短片。孩提时代他住在芝加哥时,还曾和日后成为导演、制片人的罗科·贝利克一起拍摄短片。(截取自“百度百科克里斯托夫诺兰”)诺兰是胶卷拍摄的忠实拥趸,在数码时代,他固执的坚持使用胶卷,并成为依然使用Steenbeck平板车来进行影片剪辑的最后一代。

“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这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而把一样东西从你身边拿走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拥有过什么,这是《追随》这部电影里,诺兰警示我们的。

【影评】《追随》》有6个想法

  1. smartsun

    还非要哥哥我督促,这是不对滴,虽然在博客暂时没神马人气,暂时没qq空间的交流,但是也要保持更新嘛!每次我点击链接进来好失望的说~~~~

    回复
    1. 鹤立群 文章作者

      这是保质不保量,qq空间情况同样如此,木有更新。
      渐渐已经失去了写杂碎文章的欲望和能力了。

      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